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和北大-林肯土地研究院共同发起的首届“全球城市公共政策挑战与治理创新”国际论坛于7月5—6日在上海财经大学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主席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教授,执行主席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陈杰教授。

主题演讲系列一:全球城市理念

    国际著名学者、全场畅销书《城市的胜利》作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爱德华.格莱泽教授在大会开场主题演讲“城市的胜利”中,以大量城市案例,细致分析了城市相对乡村的魔力与魅力,他再一次强调,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城市带来创新和让人类环境更为宜居。并就“摩天大楼的好处”、“消费城市的崛起”、“接近性的好处”、“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教育决定民主”等众多城市发展议题进行了精彩而睿智的阐述。他指出,我们不应该惧怕超级城市的大,应该热烈拥抱超级大城市,城市人口密度越大,生产率越高,创新越多。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马修.卡恩教授在其演讲“中国能拥有蓝色天空”中对中国环境改善抱有乐观态度,指出可以从供应端、交通、燃煤发电和冬季北方燃煤取暖等三方面解决中国污染问题,还认为中国迅速崛起的中产阶层对未来中国环境质量有很大的需求。

    主题演讲系列二:上海如何拥抱全球城市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平教授在其演讲“上海未来30年发展战略研究”中介绍了上海如何开展面向未来三十年发展战略研究的框架和内容,号召上海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参与总体发展规划的制定。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左学金研究员在其演讲“关于控制我国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几个问题”中指出,一个开放的城市,要对外国人开放,但首先应该是对本国国民开放,政府不可能控制(control)城市人口规模,只能通过精明的公共政策引导(contain)城市人口的合理规模。

    主题演讲系列三:中国需要拥有全球城市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教授在其演讲“沪苏浙皖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中提出: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城市群,重点阐述了沪苏浙皖超级经济区的概念。

    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学术副总裁肖耿博士在其演讲“从佛山看中国的城市发展”中,就中国增长与发展模式演进问题,分别从宏观、微观、制度与系统四个维度出发,从条条、块块、条块互动关系以及制度层面作逐一剖析,兼具国家安全、大政方针、五年规划、货币及财政体系、产业与贸易、城市的供给与需求、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作了深入的讲解,并将理论体系用于佛山经济惊人发展的现实中,认为大部分的市场化及增长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是佛山天生的优越地理位置、历史与文化却无可复制,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如何把握优势是佛山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主题演讲系列四:全球城市的国际经验

    联合国人居署城市发展中心局长章兴泉博士在其演讲“全球城市的融资”中,结合国际经验指出将土地纳入金融工具的四个主要方面:第一,打造强有力的以土地为基础的金融工具运行机制。第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当与其他的金融工具相配合时,土地交易才会更加成功,常使用的方式是结合一定的税收政策。第三,更好的征税与特别评估税会使得公共土地价值增加,并使政府部门受益。第四,发展并引导新税种,发展中国家更倾向于税收增量的融资方式,但是它的制度缺陷应该引起注意,创建明确的机制、发展产权清晰的新税种应该得到鼓励。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万广华博士在其演讲“中国城市化速度”中提出城市化理解中存在的不可忽视的一些误区应该引起政府及学术界的关注,误区会误导中国发展错失良机,甚至倒退。他认为主要是误区是:中国城镇化在加速、没有减速;国际经验不可靠;城镇化发展占用耕地;城镇化影响粮食安全;中国市民双轨制,并引起寻租与腐败;城镇化缺乏动力等。万光华博士分别从这六个方面一一解析,用实际数据和现实状况强调这些误区如果不引起相应的戒备,很可能在政策制定上出现偏差,他强调国内城市化要依据国内实情而定。

    国际中国规划学会(IACP)主席、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陈雪明教授在其演讲“全球大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比较研究:纽约和上海的案例”中对比了纽约和上海的大型交通规划体系,从中发掘出纽约就大型交通规划体系设置方面的良好经验以及不足教训,对上海做相应的参照借鉴建议。包括就大型交通规划体系建立良好的政治合作伙伴关系,确保经济支持,最优化工程开展的过渡过程,保证多式联运的可行性,规整土地利用和交通发展,工程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根据交通客流量需要同步跟进传输系统等。通过这几方面的实证分析,认为上海应该建立一个非常好的长江三角洲的大区域的规划委员会、建立基于密度的,多模式的交通运输系统。

 

    政府高层沙龙:全球城市的政府职责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冯俊认为必须认识清楚城镇化的本质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动力,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城镇化问题并非简单的城市或农村范畴,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问题。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或者说阻力,那么政府就要考虑城镇化发展能给居民带来什么样的动力。政府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资本、人才、技术向城市集中,会加剧市场的资源配置,公共资源高度向城市集中,可能会导致一些城市病的蔓延。此外,他还提到城市规划布局的安排、城市治理等方面等问题,认为也许可以采用互联网的方式加以解决。

    财政部的胡忠勇副司长针对当前市场决定的整个机制体制的变化,强调政府转变职能,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而政府以适当的宏观调控方式辅助。同时他认为上海虽然仍未在全球城市之列,但上海在我国的地位表明其是我国内陆地区距全球城市目标最近的城市之一,并提出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转变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创新公共服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等多个方面的作用,有利于全球城市的形成,也是建设全球城市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谭珩博士首先肯定城市的作用和地位,指出城市经济在我国占经济总量的90%以上,因此推动城市转型,对于我们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正如火如荼,要注意吸收国家经营、警惕国际教训,打造成功的城市,就提供了高质量的税收收入来源,为城市转型、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加强重视税制的优化、消除税制障碍。他还从经济转型、城市提升、效率提高等方面,为促进全球城市形成发展提出构想框架。

   宝山区区委书记汪泓从宝山的实际出发,总结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治理结构,包括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第二,即城市治理问题。我国城市治理质量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必须掌握好国际规则,充分吸取国际经验,提高城市治理质量。第三,还应意识到目前的机制考核与全球城市政府的责任机制的要求不同,建立立体的责任制是非常重要的。第四,在反腐倡廉机制上,要更加高效、透明和公开。

    徐汇区区长王宏舟认为政府在考虑全球场上的定位时,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因此,要想清楚城市定位,及早谋划转向,并且要适当留白。

 

    智库高层沙龙:全球城市的经验交流

    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博士认为全球城市产生了聚集效应,全球城市的发展应该跨越行政界线这与中国以行政界线来确定的治理结构相违背,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另外,政府在发展中还是倾向小政府道路,这与公共服务实际所需的大量服务人员相违背;同时,财税体制存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又可以细分,体制机制挑战很大。他认为可以从国际经验中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关有效解决方法。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与环境事务学院、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前主任满燕云教授指出房地产税是国际通用的城市发展融资方式,是地方政府主要的税收来源,从房地产税对财政体系的调整、贫富差距的调节、税收增额融资方式的改进、对土地财政依赖度的减弱、地方政府收入的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治理提供动力。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教授以财政体制为切入点,借鉴国外的经验和规律,认为国内大城市不应该简单的都实行分级财政或者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财权和财政体制,而是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功能来区分对待。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室主任杨志勇研究员在分析和借鉴了国外做法的基础上,围绕城市的公共交通问题和公共政策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联合国贸发组织经济事务官员梁国勇博士结合世界联合国贸发组织工作的体会着重谈了要做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平衡,以及从投资角度来讲,经济发展目标与其他目标的投资也要平衡。

 

    实业界高层沙龙:借鉴全球城市的最佳规划实践

    崇邦集团总裁、城市土地学会中国区主席郑秉泽先生首先谈论了城市复兴与更新的十项原则,认为城市的复兴与更新吸引房地产开发商包括他本人,对上海的选择,即使不在上海,也会选择上海的腹地,上海城市的中心城区更新和转变,将带来上海的第二轮城市改造和更新,新一轮的提升改造,踏实的以人为本,历史遗迹的风貌保存、完整的配套网络,土地的优化使用,公共空间的活力,协作促进,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环境,以及多元化包容等,都为上海发展带来了契机。

    联实(Lend Lease)中国总裁聂耀中先生认为目前是形成全球城市的最好机会,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强大的城市管理,并形成新的发展乃至生活模式,拓展城市空间,允许多样性,发展城市包容性。

    帕金斯威尔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兼中国区总经理吕羽先生以专业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阐述在城市发展中历史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平衡的重要性,全球城市更需要特色和魅力,合理设计公共空间。

 

    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全球城市发展战略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陈信康教授在其演讲“上海城市网络资源拓展及功能性机构集聚趋势研究”中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构成维度和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现状提出了如何提升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金钟范研究员在其演讲“未来30年世界城市体系及全球城市发展趋势与上海的地位与作用”中论述世界城市体系发展趋势、全球城市发展及认识变化,并提出了上海30年发展战略取向。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何骏副研究员在其演讲“上海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发展潜力与高质量开发研究”中指出上海作为未来的全球城市,应通过市场化配置路径加快促进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潜力发掘,以及高质量的公共资源的开发,从而满足上海作为未来全球城市对公共资源的巨大需求。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吴一平副教授在其演讲“未来三十年上海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战略研究”中指出上海应该改变行政监管模式,从事前监管转变成事中事后监管,并通过放松管制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制度动力。

    面向全球城市的城市规划、土地与住房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钊教授在其演讲“首位城市该多大?——国家规模、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中通过考察全球首位城市的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国家人口、贸易开放、城市化率等之间的关系和经济规律,通过对首位城市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说明大城市人口并非过多,而是不够多,认为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公共政策应与未来人口规模相适应,尊重经济规律。

    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建筑管理系副系主任郑思齐教授在其演讲“可持续城市增长:中国城市的‘工作-住房-当地公共服务’的空间互动”以北京市作为案例,发现住房和学校的距离越来越大,观察得出孩子上学放学高峰时间段、尤其是周一上学时点会对环境(PM10)产生限制影响。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王克强教授在其演讲“上海城市发展中的土地制度”中总结上海市郊区土地整治的目标、特点、存在问题,提出将土地整治上升为政府工作、提高土地整治工作市场化水平、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硬约束、解决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加大规划的科学性和先导性。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柴效武教授,在其演讲“以房养老暨基地养老——上海人口老龄化应对举措新探”中提出改变现有的养老方式,推出基地养老、售房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使养老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面向全球城市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

    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系,李强助理教授,在其演讲“人口流动与城市房价波动——来自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经验研究”中论述了人口流动性对房价波动的影响,认为放开人口限制并不会引起房价上涨,反而会导致房价下降。他们以户籍壁垒下人口流动对不同城市房价影响的差异性为研究角度,认为政府不应该以控制城市人口的流动作为调整房价的手段。

    全球城市的地方财税与城市基础设施融资

    美国内达华大学商学院经济系、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宋顺锋教授在其演讲“燃油税与行车里程计税制的分担:基于税收收入中性原则的公平性分析”中倾向于行车里程计税制(VMT),认为该方式更能调节不同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对低收入者更有利。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休伯特-汉弗瑞公共事务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赵志荣在其演讲“中国交通设施发展的财政可持续性”中对比了中美在财税融资和发债融资上的差异,指出中国财税融资的方式占比过低、发债融资过高,通过分析高铁、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方式的运营模式,认为中国公共资源产品存在定价过低,同时应适当降低发债融资的比例。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付文林教授在其演讲“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财税保障机制的几点建议”中指出城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政策也要随着城镇化的步伐而不断调整,注重地区间公共服务供给,推进产业的地区间梯度转移,同时建立多元化、推进城镇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并在合适时机推出房产税改革。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郑春荣副教授在其演讲“城镇化进程中的市政基础设施融资困境与对策”中指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市政基础设施融资财政建设规模过大、债务资金管理不善等问题,认为应该通过严格执行城建规划、界定基础设施的融资范围与资金投向,强化债务风险管理及引入社保等方式来解决。

   (供稿:郑春荣   供图:洪梅、田志伟   编审:王雅静   收稿日期:2014年7月8日)

话题:



0

推荐

陈杰

陈杰

96篇文章 3年前更新

陈杰,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学士、挪威奥斯陆大学硕士、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住房政策和房地产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表城市和房地产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论文10多篇(其中SSCI9篇),发表国内权威核心期刊论文40多篇。出版中英文著作各1部。主持在研和完成国家自科基金3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7次。经常参与国务院和上海市政府住房方面的决策咨询和政策调研,世界银行咨询专家。出任世界华人不动产学会等多个重要学术团体的常务理事、学术委员等职务,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副主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