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房产税带来楼市拐点了吗

——2011年2月15日《解放日报》“观点”专访

注:发表时候版面有限,这里是未删节全文,以斜体字代表未刊发部分)

核心提示:站在公共利益角度,政府必须做一些平衡。所以国际上普遍采用房产税,是有道理的。房产税未必能够在短期内遏制房价,但是房产税可以抑制囤房,调节财富差距。

    ●站在公共利益角度,政府必须做一些平衡。所以国际上普遍采用房产税,是有道理的。房产税未必能够在短期内遏制房价,但是房产税可以抑制囤房,调节财富差距。 
    ●主持人:《解放日报》记者 龚丹韵 
    ●嘉 宾:陈 杰 (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管理学院副教授)

 

    龚丹韵:自从上海房产税试点政策出台以来,最近买家都在持币观望。您觉得是否意味着楼市出现了拐点?

    陈杰:从最近几周的楼市交易量,还很难看出房产税的作用。首先,春节期间本来就是楼市淡季。其次, 1月以来很多政策相互叠加。除了房产税之外, “国八条”也刚刚出台,而近期又面临本轮第三次加息,宏观经济面也在调整。三个以上的因素互相影响,很难一下子判断当前楼市状况有多少是房产税本身的影响。 

    当然,房产税对楼市肯定会造成一定冲击。比如说对户型选择会有结构性冲击,对外地人来沪买房会有更大抑制。此外,更主要的还是一种心理冲击,让人相信政府可能对房价真会动真格的,对后期的楼市政策产生危机感,逆转了市场气氛。投资需求对利息和税收等政策走向还是非常敏感的,短期内自然会观望。但是房产税的影响更多是长期性的,当前还很难下断语。
 
    龚丹韵:您觉得这次房产税的政策,有什么特别针对性? 
    陈杰:细读房产税的政策,很明显对自住住房尽力保护。三口之家拥有180平方米的免税额,仍然比较宽松,从中可见决策者十分谨慎,尽量不触及大多数人的合理利益。当然,现在许多高收入者,包括部分中产阶层一边有改善居住的需求,一边也有投资心理。既然怀着一定的投资目的,就要有承担成本的准备,天下哪有永远一本万利的好事情? 
     对上海房产税的纳税人来说,即使不考虑免税额,新购一套400万的高档商品住房(200平米乘以2万元单价)也就仅需纳房产税1.12万元(400万*0.4%*70%),在一些高档社区与物业费加水电费差不多。再如果有180平米的免税额(本地户籍或常住的三口之家),实际每年只缴纳房产税1120元(20平米*2万/平米*0.4%*70%),对于买得起400万住房的家庭而言,这个负担实在不算高。 
    说到底,房子作为商品实在太特殊了,既是必需品又是投资品。其他商品如计算机、汽车产能可以无限扩大,然而房子不会,土地毕竟有限。如果不限制投资冲动,那将会影响到真正需要房子的人,乃至影响社会稳定。站在公共利益角度,政府必须做一些平衡。所以国际上普遍采用房产税,是有道理的。房产税未必能够在短期内遏制房价,但是房产税可以抑制囤房,调节财富差距。 “不患寡而患不均”,政策如果尽力做到公平公正,那么即使房价再上涨,老百姓也不会有很大怨气。
 
    龚丹韵:房产税不仅是楼市政策的一种尝试,更是财税制度的一种完善? 
    陈杰:房产税是完善税制的题中应有之义。过去,地方财政大量依赖土地出让金,这种办法属于一次性收益,不具有可持续性。房产税属于细水长流,会改变政府的土地行为,引导不追求粗放式扩张而追求内涵式发展,对城市的运营方式会产生触动。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是选择部分城市试点房产税。因为从国际经验而言,房产税有两面性。由于它比较细水长流,短期内很难募集到大量资金,升级城市的基础建设,城市的扩张和发展受到局限。必须等一个地区的城市化基本完成,楼市繁华到一定程度,地段升级,积年累月之后,房产税才能成为很好的公共设施服务的融资渠道。比如上海每年土地出让金一千多亿,而房产税即使全部存量都按照市价1%来征收也就三、四百亿,现在这个版本可能更只有十来个亿,对城市发展的融资而言,没有什么实际份量。所以引进这种税收,属于功在千秋,为后人创造福利,当前一时半会儿还不一定看到效果。
    然而,必须提出,对于房产税方案本身的合理性,或说“实质正义”,这次社会争议并不太大。争议更多的是出台过程的“程序正义”。涉及面这么大的政策调整,是否在程序上完全合法,是否经过充分的公共酝酿?出台过程过于突然、神秘,完全自上而下。如果说我们缺失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平台,那这种缺失本身就是值得深思。至少如果经过人大政协的充分讨论,效果会好得多。这个遗憾在将来的政策调整中希望能够弥补。
  
    龚丹韵:这么说,房产税对大众的生活其实影响不大? 
    陈杰:短期内影响不大,但长期后不好说,尤其房产税要像国外一样全面铺开的话。国外在征收房产税时,也怕对普通老百姓形成过度负担,所以往往采取一定的对冲政策。比如美国,房产税税负平均达到纳税人家庭收入的2%-3%,还是比较重的,但同时又允许从个人收入所得税进行抵扣,抵扣额平均达到2%,等于基本抵消了,还是鼓励人们去买房。并且他们的房产税是给地方政府的,收入税抵扣大头属于联邦政府,相当于联邦政府给地方政府转移支付了。但如果你再去多买几套房,就没有更多额度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可以抵扣,一定程度上仍然抑制了投资囤房。 
    国际经验的第二个问题是,要防止房产税拉大地段差距和居住分割。我们经常被告知,房产税会形成良性循环。地区发展得好,房子越是值钱,房产税越多,就越有钱投资教育医疗,让房价更加上升。但也要想到,发展不好的地方,房产税越是少,越没钱投资公共基础建设,然后产生恶性循环。居住分割,也是很大的社会问题。所以美国政府也注意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平衡地区差距,鼓励开发商在好社区建设廉价公房,定向卖或租给低收入阶层,来缓解居住分割。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需要提前思考的前车之鉴。
    这次房产税出台,政府先声明要全部用于保障房尤其公租房建设。这当然是一个好的姿态,是对房产税中最敏感的如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一个回应,普通老百姓会欢迎。但在高收入者承担大部分所得税后,再要高收入者缴纳房产税给低收入者做保障用,是否一定就公平合理?如果对对高收入者没有合适的补偿机制,不让他们感到“税有所值”,那么高收入者“用脚投票”,对城市长远竞争力也会造成损失。所以效率与公平的平衡,还是很微妙的,十分考验政府的公共政策技巧的。
  
    龚丹韵:现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办法:去注册一家公司,以公司名义购房。这方面的漏洞您怎么看?

    陈杰:确实,中国房地产税对住宅和对公司不大一样。公司的房地产税也需要改革,正在研究和调整的过程中。一项政策不会完美无缺,随着形势需要和市场反应,相应的政策调整会出现。打补丁的过程。

     过去,大家和房地产打交道的税,都是一次性交付,具体手续并不十分清楚,往往都由中介搞定。现在很多人对房产税一下子适应不了,也很正常。以前,我们都觉得税收的事情离自己很远,普通个人直接处理税收事务的经验几乎为零,在个人所得税之后,房产税可以说是又一个起点。

  
    龚丹韵:那么,您估计楼市未来究竟会如何?

     陈杰:长远来看,大家还是相信上海房价将会接近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水平。但是否出手和什么时候出手,与利率密切相关。房子已经成为金融产品,现在的购房人,是把当前房价与未来预期房价进行贴现后进行比较。假设若干年以后真的达到,诸如新加坡的房价水平,但如果持有期间资金的机会成本太高,那么很可能宁愿等到了新加坡水平后再持有。而如果利率低,那么肯定就会提前买入。真正的刚需人群会按部就班地出手。现在市场观望的局面,说到底还是因为大多带有投资心理。

     短期之内房价积累了一定风险,持续加息会形成心理预期的大逆转。历史上看,美国和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崩溃,都是连续加息触发的。目前市场比较紧张,如果再加一两次息,房价真的出现拐点也未可知,而一旦降价就很难控制住。但如果不加息,房价泡沫会继续放大,以后更难处理。现在是在为前期的政策恶果买单。如今只能试图让房价软着陆,但确实很难。这方面国际上也鲜有成功的经验。

话题:



0

推荐

陈杰

陈杰

96篇文章 3年前更新

陈杰,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学士、挪威奥斯陆大学硕士、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住房政策和房地产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表城市和房地产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论文10多篇(其中SSCI9篇),发表国内权威核心期刊论文40多篇。出版中英文著作各1部。主持在研和完成国家自科基金3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7次。经常参与国务院和上海市政府住房方面的决策咨询和政策调研,世界银行咨询专家。出任世界华人不动产学会等多个重要学术团体的常务理事、学术委员等职务,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副主编。

文章